從中國近代重大歷史事件看主流青年人的人生價值取向

引子:青年人定義:1630歲。男兒30而立,16歲以後的青年人基本上走向自立,經濟獨立,通過510年的奮鬥,大多數人在30歲左右時事業有所小成、財富有所積蓄、江湖有些地位,並開始成家立業。未來的目標是保持和巩固自己的努力成果,不斷上進。青年人有激情、易衝動,特別是1622歲的青年,此時剛獨立生活,在以青年人為中心的環境中,尤其在大學學府這種較自由的氛圍下成長,非常容易獲得較先進、較前衛的信息和理念。因此,若說3歲定80,那麼,青年時代的經歷和處理方式就決定了其未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取向。本文嘗試研究各歷史時期1622歲的青年出生年代,試圖分析不同時期青年人的思想和追求,希望從中分析出各代人對事物的反應。

重大歷史事件

青年人的出生年代

年齡

價值取向

特點

1911年辛亥革命

1881~1895

追求自由、救國救民

尋找真理、打破舊思想

1919年五四運動

1901

反對封建桎梏,深入破四舊、追求真理、尋找救國道路

追求自由戀愛、接受西方先進思想、反思救國之路

1925年五卅慘案

1909

救國救民

反抗強權,維護權益

1931918事件

1913

保家衛國

愛國情操,對主義的追求較模糊

1937~1945抗日戰爭

1921~1929

保家衛國

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碰撞,理想的追求在愛國的大前提下開始模糊,共產主義開始強大。憧憬大同時代

1949~1955

1930~1939

7080

追求國家強大,階級鬥爭激烈,

多為革命者。留下來的大多有成就。

1956~1966

1940~1950

5970

建設國家,追求大同,較頑固,對主義的絕對服從,對是非對錯看待較淡。

個人服從集體,順從,不反抗,多數不懂法律,只認愚忠思想,強調君臣父子觀念;科學學術上多有成就

1967~1976年文化大革命

1947~1954

5663

破四舊、批林批孔,追求火紅的時代,但以利他及集體主義為主

衝動的行為導致部分人後悔,終身忏悔,成為順從者或躱避現實;部分人無怨無悔,追求理想。

1978~1986年改革開放

1960~1966

4450

思維上沒有太大的桎梏,以個人的利益為主,追求生存的本能,功利主義明顯

這代人遇上了好時代,文革時太小,文革後正好青春,抓住時代的脈搏

1987~1990年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學運

1967~1972

3843

反對特權,對社會充滿批判的聲音;有國與民的負擔,深沉、較執著

飯飽了,就有政治的追求了,注定了這代人是悲劇

19911998改革積聚能量中

1973~

3037

追求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對民主公平等政治議題不大興趣;

鬥爭的年代他們年紀太小,經濟的高速發展他們得到了利益

1999~2009改革劇變,住房改革

1980~

30

追尋自我

從小一直享受經濟發展的好處,是飽受呵護的一代;

鴉片戰爭開始至辛亥革命之前的時代,到底青年人幹了些什麼?我們不知道。相信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少數激進城市青年尋找彻底變革之路之外,多數人如六君子僅為已經沒落的舊時代尋找茍延殘喘的力量或者官商軍人借機撈好處。其他的鄉下愚民迷惑於九天仙女、王母娘娘、義和團等運動,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些什麼。

歷史對此著墨不多。我們也不必研究,畢竟那時代離我們太遠了,就從辛亥革命說起吧。

19111912年辛亥革命至民國成立。1881~1895年期間出生的青年人正好見證了這個變革的時代,沒有皇帝,沒有了狗尾巴。城市的孩子見證了這場變革,離開令他們深惡痛絕的封建家庭,尋找理想。辛亥革命的成功給他們樹立了榜樣,證明了只要執著追求,理想一定會實現。中國的道路在哪裡?這代人海外留學的很多。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一個分界岭。青年人抛棄封建家教,追求自由;通過對尋找國家的前途尋找自己的理想。這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自由戀愛、登報同居是青年的主流。

19201937年經濟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進入東北、外國對中國的經濟傾銷。三民主義在這個時期沒有深入民間,反而被功利主義代替;整個國家處於強權的管制、內鬥和外患之中。理想主義(烏托邦)、共產主義、挫敗主義以至曲線救國各種思想出現。此時,出家避世者多,漢奸亦多。但基本愛國情操人人皆有,真假愛國論也在這個時代經常辯論。

19371949年經濟危機、第2次世界大戰、國內解放戰爭。民眾根本不明白、也不知道三民主義的真義,當然沒有人去實踐三民主義。遠東地區以日本為主侵略者,以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大東亞共同體)為概念在大中華區擴張。為什麼會有軍人無條件服從天皇的命令?雖然明治維新學習了西方哲學、科學;但日本在政治上始終沒有接受西方的資本主義,仍然以大中華的君臣父子的愚忠的封建思想為主導。日本的戰敗才令日本走向資本主義的君主立宪制,否則,不管怎樣,有志青年以保己、保家、衛國為主,較少思考主義,基本上仍然以君臣、父子、師徒、嫡庶的形式走入主義。蔣先生不斷派出軍閥抗日,保存嫡系軍隊的力量。表現在解放戰爭時代,黃埔系對戰中的統戰是以師徒、父子等親情孝義來進行的,並非真正對主義的理解。

19491955年共和國成立蜜月期。這個時代的青年充滿激情,一起建立新中國。勝利者建功立業,失敗者逃難往港澳或海外。不管怎樣,這是蜜月期。投誠勢力的生活還很不錯。直到1955年的人民幣改革。那一年為什麼要進行人民幣改革 人民幣以100001貶值1萬倍。之前,土地改革、公私合營、公有事業接連重組財富。貨幣改革帶動工資收入改革,將民眾的財產進行一次大調整,終於達到均貧富的初步成功。這個時代的受益者是身份好的城市青年、幹部子女。基本上這些人後來在仕途或學術上都有建樹。

19561966年,為什麼要這麼劃分?因為這個時代是皇權崇拜再度出現,主義在實施階段出現了重大變化的時代,信必得救的圖騰文化達到了極致。這個時代的青年憑著激情和信仰,在事業、愛情等方向都向著一個方向前進。有點像二戰時代的日本。科學學術不斷進步,思想學術逐漸受束縛。總之,這個時代的青年人上山下鄉,繼續延續著上一時期青年人的輝煌,成為一代骨幹。不過,理想和追求的變質也導致追求真理的變質,他們更加固執,對派系、裙帶更加執著,對法律的興趣不大。相反,這個時代的青年若曾經留洋,思想卻是非常進步。

特殊包含一般、一般包含特殊,東風壓倒西風等哲學問題逐漸被個人崇拜、主義崇拜佔據,馬克思的辯證學逐漸被黑格爾思想替代。當然,馬克思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黑格爾的影響,其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念就是其實就是一般包含特殊的見證,所有的個體的思想被統一成一個統一的思想,沒有了個體的思想,只有集體思想。只是共產主義時代還有沒有階級?

19671976年,甚至1978年。那是一個被延誤的一代青年。這代人若沒有在19781980年間讀大學或之後出國進修,基本上是受害者,在知識、人生觀和價值觀上都是受害者。年少無知、被騙後的衝動令這群青年人犯下了他們認為不可饒恕的罪,事實上,他們是無知的、在天國是被饒恕的。但傳統的教育,尤其統一思想、淨化思想的教育令他們背上沉重的包袱。有的人事後懺悔了,但並非真正明白真理,只是知道了一些事實而已。有的人思考了,學習先輩追尋真理,結果就成了文革後的第1批異見。

19801986年的青年,文革時他們還小,文革後他們赶上了好時光。見識了自私自利的好處,見識了扮豬吃老虎的好處,他們在思維上沒有太大的桎梏,以個人的利益為主,追求生存的本能,功利主義明顯,道德上隨意闡釋,行為上很少依法,情感上依然對主義充滿激情。

19871990年的青年,這是一個動蕩的時代,當人們吃飽了飯,就必然會追求理想、胡扯八道。這個時代的青年人,正好遇上了大力引進西方資識的大浪潮,西方哲學書、中華傳統學術書等學科知識百花齊放,正反兩面的書、積極向上的書、消極的書全有,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有了爭鳴,就有了爭論,接著,追求公平、民主的共同點被點燃了。經歷了這個大時代,人們的思想終於開放了,不再固執於一個想法了。反對特權,對社會充滿批判的聲音。但這代人自小就被教育成未來的楝梁,負有保家衛國的責任,有著對國與民深深的負擔,深沉、較執著、愛面子,永遠放不開,喜歡在兩個極端徘徊,時而激情,時而頹廢。

19911998年代的青年,他們正好處於鄧老南巡之後的年代。鬥爭的年代他們年紀太小,經濟的高速發展他們得到了利益。追求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對民主公平等政治議題不大興趣;即使有追求,也願意接受官方的解釋,是既得利益的一代,又是較自利的一代。

1999~2009年代的青年,他們是幸福的一代,獨生子女,百般呵護;但他們也是不幸的一代。他們享受不到住房福利。長大後才發現社會並不是父母所教的那些,世界並不是父母所說的那麼矛盾;他們是真正的無產者,擁有房產是他們一生的追求。對情感類政治議題如主義或者以什麼為榮興趣不大,對個人的權益保護強,對社會尤其政府的要求如公權要求高;但沒有上輩那麼多負擔,對面子看得比較淡泊,看待事物較幽默、豁達。尤其以出生於海歸派或大城市的青年較突出。

既然大家的年代不同,理想又如此不同。代溝就必然存在。

有空可以看看〔愛情三部曲:霧、雨、雷、電〕,這書見證了那個時代的不同年齡層的人的思想。

以上分析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如有偏激之處,敬請包涵。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泉健豪庭 評估

合富188 Richlink 188 Noble Court

君悅灣 the Residencia 觀感